Dayang Yraola

  • 2022/12/10

    恆成紙業

馬尼拉策展人,於菲律賓大學取得博物館學的藝術碩士,以及香港嶺南大學的文化研究博士。

曾任菲律賓大學的民族音樂中心檔案主任與蒐藏經理(2006–2015);Jose Maceda系列展(2013、2017、2018)的策展人;藝術計畫Project Glocal Stamped和Transi(en)t,並擔任總策展人(2011-2015),以及Composite Performance/ Noise(s)/ Circuits的創辦人與主要策展人(2015-2018);現任菲律賓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

達鴦・雅洛拉的策展主要關注幾個面向:過程作為媒體(文件與實驗室)、科技作為媒體(類比、數位、機械與電子),以及感官作為媒體等等,並結合她的各類藝術實踐(藝術駐地、聲響社群),以及發聲與聆聽文化方面的研究(馬尼拉聲音研究,始自2014年)。

講座介紹

菲律賓的聲響實踐作為藝術媒材的條件

摘要:

本講座將闡述菲律賓聲響實踐作為藝術媒材的例子,像是音樂學院的荷西‧馬西達(Jose Maceda) 與盧克西亞•卡西拉葛(Lucrecia Kasilag)的作品,以及表演藝術的茱蒂•史芭楊(Judy Sibayan)的作品。至於1970年代橫跨視覺藝術與音樂的類別則包括艾格尼絲•阿雷拉諾(Agnes Arellano),以及當今創作者的主要創作理念。本次內容也將包含1980年代創作者的作品,例如至今仍然活躍的陰極射線兒(Children of Cathode Ray)。另外也包括在1990年代經濟低靡的藝文領域誕生的藝術家,像是里瑞歐•薩爾瓦多(Lirio Salvador)等藝術家、阿爾文•諾格拉斯(Arvin Nogueras,又名 Caliph8),以及坦格爾(Tengal)。最後,幾位2000年代出現的藝術家也在菲律賓的藝術版圖留下了具體的足跡,例如達圖・阿雷拉諾(Datu Arellano)、伊恩・卡羅・若希恩(Ian Carlo Jaucian)、瓊・羅梅洛(Jon Romero)、克里斯・加西莫(Cris Garcimo),以及特蕾莎・巴羅佐(Teresa Barrozo)等。

透過這些藝術家的創作,以及學者讓・萊夫(Jean Lave) 與愛丁納・溫格(Etienne Wenger)對於「實踐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tioners)」的學術理論,講者指出實踐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有賴以下幾個條件:(1) 機構在特定時期的策劃(與宣傳)、(2) 藝術家作為獨立部門對於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直接回應與行動、(3) 科技的出現與發展、(4) 全球網絡的開展以及資訊更快速與有效的傳播。本次討論將檢視這四個條件是否對於實踐或者創作者個人產生了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

本次研究的結論仍在進行中,畢竟這個實踐仍然具有可塑性,並且持續變化。聲響實踐若要茁壯,則必須以其所在的社會形態呈現。

BACK